大肠癌

初筛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或一项以上者判定为高危人群:(1)一级亲属患大肠癌史;(2)本人有癌症史或肠息肉史;(3)同时具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者:慢性腹泻史、慢性便秘史、粘液血便史、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史、不良生活事件史;(4)任一次便潜血检查阳性者。

“广州市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覆盖的人群为40-74岁广州市常住人口(包括本市户籍或本市住满6个月及以上的非本市户籍)。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称,自2011年大肠癌筛查项目在越秀区正式启动以来,项目进展顺利,效果良好。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为5万符合条件的居民免费提供大肠癌筛查服务。共发现大肠癌高危对象3221人,其中有1788人接受肠镜检查,共检出大肠癌10例,其中早、中、晚期分别占60%30%10%,腺瘤264例,以及息肉等病变共521例,早诊率达99.2%,从而在远期有效地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首轮(2015-2017年度)筛查对象选择为广州市50-74岁常住人口(包括本市户籍及本市住满6个月及以上的非本市户籍),具体安排为:2015年度重点筛查65-74岁常住人口2016-2017年度重点筛查50-64岁常住人口。今后每3年开展一轮人群筛查工作,并将根据情况确定重点筛查对象年龄范围。

筛查流程如下:

 

 

注:

1、调查表见筛查表格,其阳性判断标准为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或以上者:

1)一级亲属患大肠癌史;

2)本人有癌症史或肠息肉史;

3)同时具有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者: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粘液血便、不良生活事件史(如离婚、近亲属死亡等)、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史。

2FOBT用免疫法,检查2次,每次间隔一周,其中一次FOBT阳性者即为阳性。

3、结肠镜检查为全结肠镜检查。

4、对初筛阴性或初筛阳性但肠镜检查阴性的高危人群,需建议每年参加FOBT复筛。

5、随访:

1)非腺瘤性息肉摘除后的随访为每3-5年肠镜随访一次;

2)腺瘤性息肉切除后,高级别瘤变者随访应每年复查结肠镜;低级别者可每年复查FOBT,3年复查结肠镜;

3)肠道恶性肿瘤治疗后的随访每6个月至1年复查1FOBT

 

 

目前,大部分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皆呈上升趋势,而在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地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就拿美国来说,根据一项研究显示,1975年后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12%归因于医疗进步,35%归因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有53%归因于大肠癌的筛查。特别是2000年之后,美国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均很明显,大肠癌的筛查依从率也从19%升到55%。研究显示,通过大肠癌筛查并且切除腺瘤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达76%-90%

6.美国大肠癌按性别发病率(1975-2010)和死亡率(1930-2010)的长期发展趋势

 

7.美国大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降低因素分布

大肠癌早期常常无症状,据研究显示,广东省临床发现的大肠癌患者,约有6%为早期,50%为中期,44%为晚期。而中晚期治疗效果差,生存率低,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为68%,而有远处转移者仅为10%,而早期大肠癌生存率可达90%以上,几乎可以治愈。并且大肠癌常常需要强化治疗,这不仅仅增加了患者的疾病负担,也增加了并发症的风险和高额的医疗费用。尽管治疗方法在进步,却仍有40-50%的患者从无症状的大肠癌恶化为转移性大肠癌,最终致命。

与大多数癌症一样,大肠癌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去除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细胞的再生及转移。目前最常用的是手术、化疗和放疗,另外,免疫疗法和基因疗法也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但不管有多少种方法,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治愈大肠癌的最佳方法,尤其是随着早期大肠癌患者诊断不断增加,手术治疗对大肠癌患者的治愈率会越来越高。

但是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将切断的大肠断口连接起来,或者是为了将癌细胞彻底清除,不得已切除了肛门,医生会进行结肠造口手术,人大肠的上端断口放在腹部表面,这就需要在患者的腹部开个临时性或永久性的口子,称为人工造口。这样就不再有粪便进入直肠和肛门,而上端形成的粪便就需要通过人工造口排出体外。人工造口常用一个小塑料袋(统称为“造口袋”)覆盖保护,同时方便收集粪便。这样会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

5.人工造口示意图

大肠癌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过程。除1%~5%的大肠癌为遗传性恶性肿瘤外,其大部分为散发性,机会因素和环境因素至少可以解释70%的散发性大肠癌。散发性大肠癌的癌变过程多遵循腺瘤-癌的演变顺序,由腺瘤发展为大肠癌平均需7—15年,为大肠癌的发现和治疗提供了契机。大肠癌被认为是全身各系统中最可预防的肿瘤之一。

 

4.大肠癌发展过程

什么是大肠癌?首先要知道大肠在哪儿。当食物从口进入食道,继而通过胃加以磨碎,部分吸收后,大部分进入长达5米的小肠加以消化吸收,未被吸收的残渣则进到大肠。从小肠和大肠交界的回盲部开始,食物残渣依次经过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最后到达大肠的末段直肠,最后经肛门排出。一般成人大肠1.3-1.5米,在人体的主要作用是贮藏未被消化的糜粥样食物残渣,并吸收其中部分水、电解质和葡萄糖,使食物残渣到达降结肠时基本形成粪块。在大肠任何部位黏膜长癌瘤都叫大肠癌。

3.人体大肠结构图

广州市是全国大肠癌的高发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广州市肿瘤监测资料显示,广州市大肠癌粗发病率已达34/10万,十年间发病率上升了50%,而排位也超过肝癌排在恶性肿瘤第二位,死亡率位于第三位,成为广州市居民癌症第三号杀手。每天,广州市有7.5个户籍居民被确诊为大肠癌,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3%,每个人一生中(0-74岁间)有3%的概率罹患大肠癌,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1.全国与广州市大肠癌发病率趋势图

 

发病率数据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全国

26.89

29.07

29.62

31.39

29.44

   

广州市

32.36

31.08

33.05

35.25

34.33

32.87

34.3

 

 

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

广州市男性大肠癌的发病约是女性的1.2倍,尤其在60岁以上居民,性别差异更为明显,男性发病约是女性的1.5倍。

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大

像许多肿瘤一样,年龄越大,大肠癌的发病风险越高。20岁之前,大肠癌发病罕见。20岁之后年龄越大,大肠癌的发病率越高。40岁之前发病率低于万分之一(10/10万),40岁之前发病例数仅占全部发病例数的3.8%40-50岁的发病例数占17%。从50岁开始,大肠癌的发病率达到万分之四,到60岁接近千分之一,70岁接近千分之二,80-84岁达到最高峰,为250/10万,男性超过300/10万。50-80岁的病例总数超过全部大肠癌病例数的70%

2.广州市大肠癌年龄别发病率趋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