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革热
(一)基本知识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 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重则可以出现出血住院、严重脏器损伤(如急性心肌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肝损伤、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表现),甚至死亡。
在广州,登革热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人类后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
(二)流行地区及概况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的非洲、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传播速度最快的蚊媒病毒性传染病。全球36亿人存在登革热病毒感染风险,每年约有3.9亿人感染,导致9600万人出现显性感染症状。
目前登革热疫情正在东南亚地区肆虐,数据显示,2019今年至今,已出现约67万起病例,其中超过1800人已死亡。(来源:中新网9月12日报道)
登革热疫情严重的东南亚国家:菲律宾、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新加坡等国家。
查询最新疫情数据,可查询以下网址
1. 世界卫生组织登革热监测
https://www.who.int/westernpacific/emergencies/surveillance/dengue
2.香港卫生署最新旅游情报
https://www.travelhealth.gov.hk/sc_chi/outbreaknews/2019/ond13August2019.html#8180
(三)个人、团体前往的预防指引
境外旅行登革热预防三部曲
第一步:
出发前,可以查询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革热专题网页或电话广州卫生热线12320了解更多登革热预防知识,通过网络查询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了解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做好知识准备,并可购买一些防蚊药品后再前往。
第二步:
境外旅游人士应该提高警惕预防登革热,并采取以下预防蚊咬的措施:
1.时常穿浅色、宽身的长袖衣物及长裤;
2.到有空调或装有防蚊网的地方住宿;
3.住宿选择有空调、纱门、纱窗和蚊帐的房间。使用蚊香或电子驱蚊器,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
4.于外露的皮肤及衣物上涂抹蚊虫驱避剂。;
5.于沙滩游玩时,除搽上防晒用品外,亦应搽上蚊虫驱避剂;
6.于旅途中依照指示重复使用蚊虫驱避剂;
7.如要前往登革热流行的山林地区,检查并清除住所及周边积水。如果蚊虫密度高,建议现场喷洒灭蚊药物。
第三步:
旅游人士如在旅行途中或从旅游地区返回后出现如下症状:
1. 突发高热,伴“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2. 乏力;
3.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呈“醉酒貌”,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出血及皮疹等症状;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及时治疗,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以便医生及早诊断治疗。
特别提醒:因登革热感染者处于潜伏期尚未发病或者隐性感染者不发病等原因,旅行居民回国后的14天内,应继续做好防蚊措施,避免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亲友和周围居民。
近年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登革热疫情严重。旅行居民感染风险高,感染后存在重症及死亡风险,因此特别要注意做好预防工作。
(四)政策及技术文件(附件下载)
1.广州市登革热防控工作方案
二、寨卡病毒病
(一)基本知识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感染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周内传染性最强,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潜伏期可能为3-12天,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症状。一般症状较轻,持续2-7天。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孕妇感染可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畸形,也可导致成人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后遗症。
(二)流行地区及概况
寨卡病毒病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1947年病毒发现至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病主要表现为散发。2007年在太平洋岛国出现暴发疫情。2013-2014年在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疫情,报告病例约10000例。2015年开始蔓延至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多个国家。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及欧洲部分国家有输入病例报告。
目前寨卡病毒病疫情集中在南美洲、东南亚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美洲地区,2019年1~3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各报告病例14例;1~4月秘鲁报告孕妇病例14例;2019年1~6月巴西圣卡塔琳娜州报告22例,米纳吉拉斯州报告1231例。亚洲地区,2019年1~5月韩国报告13例,新加坡报告5例等。2016年2月9日我国江西省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截至2019年8月1日我国共发现输入性病例30例。
(三)个人、团体前往的预防指引
1.在疫区旅行、生活、工作时应做好防蚊措施,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驱蚊药物,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避免蚊虫叮咬。
2.外出旅游务工应关注当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尽量避免前往疫情流行地区,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不建议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国家或地区,如从寨卡病毒流行区回国后需采取安全性行为,并至少6个月后再备孕。
3.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应采取居家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为自检测之日起10天,4周内避免献血,自检测之日起2-3个月内尽量避免性行为或采取安全性行为。
4.避免蚊子叮咬是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关键措施,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久留。
5.归国入境时如有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及时向海关主动申报,配合海关进行排查。
6.游玩归来后14天内出现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尽快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
(四)政策及技术文件(附件下载)
1.《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二版)》(国卫办疾控函〔2016〕311号)
2.《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2版)》(国卫办医函〔2016〕259号)
三、基孔肯雅热
(一)基本知识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类似,主要通过白纹伊蚊(花斑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这两种蚊种也可以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患者、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潜伏期1至12天,通常3至7天。主要症状为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至7天。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尽早就医。基孔肯雅热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无疫苗预防。
(二)流行地区及概况
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2012年以来,基孔肯雅热呈现向全球各国蔓延趋势。东南亚地区,2019年1月-5月泰国23个省报告病例3,379例;1月-4月马尔代夫报告病例790例;1月-6月新加坡累计报告20例。非洲地区,2019年1月-6月刚果共和国报告疑似病例10462例。美洲地区,2019年1月-5月巴西里约热内卢州报告病例30871例。我国近年来每年都有输入性病例报告。
(三)个人、团体前往的预防指引
1.前往南美、南亚、东南亚等疫情流行地区的人员,出发前应了解目的地国家疫情流行情况,做好防蚊物品准备。
2.在发生疫情的地区外出时,穿着浅色长袖衣裤,使用蚊虫驱避药物。
3.如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且病前12天曾有疫区国家居住或旅行史,请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及蚊虫叮咬史。
4.归国入境时如有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及时向海关主动申报,配合海关进行相关疾病排查。
(四)政策及技术文件(附件下载)
1.基孔肯雅热诊断WS/T 590—2018
四、黄热病
(一)基本知识
黄热病 (yellow fever) 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之一,在《国际卫生公约》被列为国际检疫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染、出血等,在某些暴发疫情中病死率可高达20%-40%。蚊媒传播是黄热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蚊媒通过叮咬黄热病毒感染的人或动物而被感染,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播。不同种类的伊蚊和趋血蚊种可传播该病毒。
黄热病潜伏期一般为3-6天,最长可达14天。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病情可从轻度自限性到致死性感染。人群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可以获得持久免疫力,目前尚未发现再次感染者。
(二)流行地区及概况
黄热病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全球每年90%的报告病例发生在非洲。目前黄热病流行国家报告资料反映的流行情况,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世卫专家调查后指出,近10余年来由于卫生设施不足或者误诊,非洲黄热病病例漏报情况严重。据估计,仅非洲大陆33个黄热病地方性流行区国家,每年的病例数应有20余万。2015年以来,非洲安哥拉、刚果(金)等国先后暴发黄热病疫情。2015年12月-2016年9月,安哥拉已累计报告黄热病疑似病例4065例,确诊病例884例,死亡病例372例。2019年截至9月29日,尼日利亚累计报告2853例黄热病疑似病例,78例死亡(病死率为2.7%)。
目前在无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地区中有少量输入性病例。我国2016年3月中旬报告里首例输入性病例,患者来自安哥拉,从北京机场入境,未发生本地传播。
该病在流行地区全年均可发生,蚊媒活跃季节高发。在南美洲和非洲,每年3-4月份病例较多。
(三)个人、团体前往的预防指引
1.预防接种是防止黄热病暴发流行和保护个人的有效措施。接种疫苗10天内,90%以上的人可获得有效免疫力;30天内,99%的人可获得有效免疫力。对大多数旅行者来说,接种1剂足以提供持久的免疫保护,甚至产生终身保护,无需加强免疫。
2.密切关注全球黄热病疫情动态,前往疫情国家和地区旅游及工作的人员注意做好预防接种和防蚊虫叮咬等相关工作。
3.保持均衡的饮食、规则锻炼、注意休息、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4.在疫区旅行、生活、工作时,尽量避免野外露宿,减少人蚊接触。
5.从黄热病流行地区归国的人员入境时如有发热、寒战等不适症状,及时向海关主动申报,配合海关进行排查。
6.从黄热病流行地区回国人员注意做好自身医学观察,回国1周内出现发热、寒战等不适症状应尽快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
(四)政策及技术文件
1.《黄热病防控方案(2016年版)》(国卫办疾控函〔2016〕382号)
2.《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年版)》(国卫办医函〔2016〕323号)
五、埃博拉病毒病
(一)基本知识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病毒病病死率可达50%-90%。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其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苏丹型次之。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人群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无年龄和性别差异。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可能与其暴露或接触机会较多有关。尚无针对埃博拉出血热的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二)流行地区及概况
埃博拉病毒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2014年,西非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西非四国暴发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同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总部宣布,此次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且是该病近40年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疫情。直到2016年3月29日,世卫组织正式宣布此次国际社会关注的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突发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结束。此次疫情共报告病例28646例,死亡11323例,其中塞拉利昂报告病例14124例,死亡3956例;利比里亚报告10675例,死亡4809例;几内亚报告3811例,死亡2543例;尼日利亚报告20例,死亡8例。美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均有病例报告。
2018年8月以来,刚果民主共和国第10轮的埃博拉疫情暴发,截至2019年9月,该国埃博拉疫情仍在东北地区的北基伍省(North Kivu)、伊图里省(Ituri)流行。2019年8月,南基伍省(South Kivu)出现埃博拉病毒病病例,截至目前近21天未出现新病例。根据WHO通报,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29日,该国累计报告病例3191例,死亡2133例,病死率66.84%。7月17日,WHO宣布,此次刚果民主共和国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个人、团体前往的预防指引
1.密切关注全球埃博拉疫情动态,前往疫情国家和地区旅游及工作的人员注意做好预防工作,避免与疑似病人密切接触,不要有握手等皮肤接触行为,不要共用杯、碗等生活用品。
2.保持均衡的饮食、规则锻炼、注意休息、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3.从埃博拉流行地区归国的人员入境时如有发热、出血等不适症状,及时向海关主动申报,配合海关进行排查。
4.从埃博拉流行地区回国人员注意做好自身医学观察,回国21天内出现发热、出血等不适症状应尽快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
(四)政策及技术文件
1.《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国卫发明电〔2014〕56号)
2.《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国卫发明电〔2014〕69号)
3.《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国卫发明电〔2014〕44号)
4.《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与疑似病例转运工作方案》(国卫发明电〔2014〕46号)
5.《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国卫办医发〔2014〕70号)
六、中东呼吸综合征
(一)基本知识
中东呼吸综合征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ME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目前主要在中东地区流行,骆驼可能是MERS冠状病毒的主要宿主,人际间通过密切接触和近距离飞沫传播,医院内感染传播是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潜伏期为2-14天,人感染MERS病毒后,临床可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度呼吸道症状,也可发展为重症病例,甚至死亡。典型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和气短。肺炎较为常见,也可伴有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老年人、免疫缺陷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在感染后更易出现严重症状。目前尚无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
(二)流行地区及概况
2012年以来,中东呼吸综合征已在中东地区(11个:沙特、阿联酋、约旦、卡塔尔、科威特、阿曼、也门、埃及、巴林、黎巴嫩和伊朗)、欧洲(8个: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希腊、荷兰、奥地利和土耳其)、非洲(2个: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亚洲(5个: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中国、泰国)与美洲(1个:美国)等27个国家报告。
目前,中东呼吸综合征仍在沙特等中东国家流行,并持续向外输出个案。据WHO最近通报,截至2019年9月底,全球27个国家累计报告MERS病例2468例,死亡851例,病死率为34.48%,其中沙特阿拉伯报告了84.16%的病例(2077例)。
(三)个人、团体前往的预防指引
1.在中东地区旅行、生活、工作时尽量避免与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密切接触;尽量避免接触骆驼、蝙蝠等动物及其排泄物;随身准备一次性防护口罩,必要时佩戴。
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骆驼奶等动物产品,不食用未煮熟的动物肉类或产品。
3.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用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并洗手。
4.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营养,适当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
5.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场所长时间逗留。
6.旅行中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和气促症状,应当立即就医,避免与其他人员密切接触,近距离接触时应配戴口罩。
7.中东呼吸综合征流行时,应尽量避免前往中东地区等中东呼吸综合征流行地区。
8.接触来自中东地区的急性发热、肺炎病例时应做好个人防护,若出现发热、肺炎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有类似病例的接触史。
9.从中东地区归国的人员入境时如有发热等不适症状,及时向海关主动申报,配合海关进行排查。
10.从中东地区回国后14天内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尽快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以便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四)政策及技术文件
1.《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防控方案(第二版)》(国卫办疾控发〔2015〕34号)
2.《中东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5年版)》(国卫发明电 [2015] 32号)
3.《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诊疗方案(2015年版)》(国卫发明电〔2015〕32号)
4.《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中疾控应急办〔2013〕375号)
七、疟疾
(一)基本知识
疟疾(malaria)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主要特征为全身发冷、发热、然后出汗退热,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部分恶性疟病例可能导致脑型疟或其它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流行地区及概况
目前全球有 91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疟疾,据WHO报道,2017年全球报告2.19亿疟疾病例,其中43.5万人死亡,92%病例来自非洲,5%来自东南亚地区,2%来自地中海地区。在我国,疟疾病人由20世纪70 年代初的240多万减少到目前的几千例,近年来流行区的范围已大幅度缩小,除个别省份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已消除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广州市2009年至今已没有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并于2017年实现消除疟疾目标,但输入性疟疾病例不断增加,杜绝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继发感染病例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三)境外旅行预防疟疾指引
1.出发前,可以查询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主题网页或电话广州卫生热线12320了解更多疟疾预防知识,通过网络查询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了解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做好知识准备,并可购买一些防蚊药品后再前往;
2.到有空调或装有防蚊网的地方住宿;
3.于外露的皮肤及衣物上涂抹蚊虫驱避剂;
4.如果蚊虫密度高,建议现场喷洒灭蚊药物;
5.旅游人士如在旅行途中或从旅游地区返回后出现如下症状:周期性发热、发冷;乏力,头痛,四肢酸痛等,需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诊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以便医生及早诊断治疗。
(四)政策及技术文件
1.疟疾的诊断(WS259-5015)